大學畢業后怎么辦:考研、留學還是工作?
[摘要] 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教育成功學”——如果存在的話——其關鍵并不是專業和文憑,而是對自身的認知和把握。
大學畢業以后“工作—學習”的變奏模式,已經成為“新常態”,而且理性化的思考也越來越多。本質上說,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教育成功學”——如果存在的話——其關鍵并不是專業和文憑,而是對自身的認知和把握。 2017年7月18日中國教育電視臺將邀請我參與錄制節目,與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同臺,探討有關當下中國教育的熱點問題,其中大學畢業的出路問題,便是其中的重點。 其實,大學本科畢業時的糾結,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沒有變,我當年就是如此,1997年大學畢業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醒醒,上臺了!”鄰座胖子推了我一把,我這才醒過來,校長講話總算結束了!在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的陪伴下,我被人群裹挾著走上了學校禮堂的舞臺,領畢業證、學位證。 這可是拿錢換來的!剛剛興起的市場經濟馬上作用于教育:雖然是最后一屆公費生(每年個人負擔學費500元),但還是在畢業前被母校強行征收了2,000元的莫須有費用,不交就沒證兒。 我冷冷地瞟了一眼笑容可掬的校領導,接過證書,鞠躬走人。 畢業照一樣悲催。全年級一百二十人,只有三套袍子和學士帽,大家借著穿,照相后便匆匆脫下來,遞給下一個,鬼鬼祟祟的,總覺得像《圍城》中的方鴻漸,借了身行頭,拍了照,便算是上過克萊登大學了。 記得那是香港回歸的第二天,被就業折磨的同學們,似乎也沒有太多心氣兒拍照,心里可能還在盤算著給系主任、輔導員送禮的事兒,或者是面試的事兒,或者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事兒…… 那時可選擇的后路不多。考研算一個,但比起高考來,成功率更低,我一向是怕考試的,就此打住了。 出國留學在我畢業時還是個“極小眾”的話題,雖然清華、北大整班去美國留學,但這樣的“先鋒派”全國也沒多少。根據2016年教育部發布的官方統計數據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但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政府資助的留學形式可以算作主導力量。自費留學開始產生示范效應,要到2000年以后了。 平民階層的我,錢是頭等大事,想來想去,找工作才是最現實的。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學畢業生,也就是被時代邊緣化的70后族群中的那一伙,趕上了“從包分配向供需雙向選擇”的過渡期。那時候政府機關只有外地同學會考慮,面試的名額經常報不滿。 這與當下完全不一樣,如今“國考”的大學生人數遠遠超過二十年前,打破頭要當公務員的比比皆是,從中也能體會到就業的壓力。 2017年795萬應屆畢業生,圍繞著這個焦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很焦慮。 這真像《百家講壇》的著名“壇主”、上海電視大學鮑鵬山教授說到的,如今的教育就是“打工仔”教育,從學生、家長,到老師、學校,再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在為學生的就業擔驚受怕。 憑借在文科院校中的性別等優勢,我很快擺脫了系里的內斗,沒費太大周折,不屑地連續pass掉兩個部委的第二輪面試后,便鉆進了一家大型國企,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選擇”。 在大學畢業的學生中,我應該是有代表性的,說實在的,真不知道該干什么,真搞不清去哪個公司、單位好,本質上到哪兒都一樣,都是糊里糊涂。 唯一的好處是,總算開始親身體驗社會了!總算開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了! 當然,我從一開始就朦朦朧朧地覺得,工作一段再去學習,或許更能有的放矢。對教育的崇拜,讓我比較早便接受了終身學習的觀念。 至于留學,其實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教育的海外延伸。 本質上說,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教育成功學”——如果存在的話——其關鍵并不是專業和文憑,而是對自身的認知和把握。 不過,認識到這一點,我已經完成留學、在海外工作了。 先工作、再學習(包括留學)的思路,相對于目標還不夠清晰的大學畢業生而言,應該是比較穩妥的方案。 我當年去留學,也是經歷了職場的磨煉后突然爆發出的、不可思議的動力。 1997年當我進入國企時才意識到,自上而下的國企改革原來是為了“脫困”,我所在的這個著名企業直到2001年才扭虧。 從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國外出差(補助高),等待晉升,等待漲工資,等待年終獎,等待公派出國學習……想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誕劇如今怕是無人問津了,但人們卻每天宿命般地扮演著離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那六七年的體制內生存,讓我徹底明白了職場環境對人的作用。我到現在也弄不清當時是怎么想的,鬼使神差地進了既沒權、又沒錢、人際關系像政府、工作量像外企的國企! 但客觀上講,大型國企的平臺所創造的廣闊的國際化空間,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無法比擬的。 留學前接觸的國際化的業務,真好像是為我在英國的工作做鋪墊似的,英語、商務談判、項目管理、政府關系、市場營銷、代理人網絡、合作方公關,一應俱全,簡直是在英國工作的預演。 在單位偶然瞥了一眼報紙,看到“國內MBA缺口30萬人”的消息。在死水微瀾的境遇中,這條來路不明的資訊,竟連帶出留學的念頭,與欲望和沖動產生了共振,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暈,無限地擴張開去。 抉擇的一剎那可能是熱血沸騰,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個信念頗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沒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沒有平淡的理由。 2003年我到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攻讀MBA,之后留在英國工作,往來于中英之間。 大學畢業以后“工作—學習”的變奏模式,已經成為“新常態”,而且理性化的思考也越來越多,教育——特別是國際教育——走下神壇,走出功利化的固有思維模式,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熱議的話題。 2017年6月蔓藤教育集團發布的《2017年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指出,74%的中國留美學生沒有實習經歷,而重視實踐技能的美國社會,70%的新員工是從實習生中選拔的。也就是說,沒有實習經驗,中國學生很難拿到工作簽。 2015年獲得美國工作簽證(H1B)的中國學生只占中國在美國留學總人數的5%,約7,000人左右。 其實,這種情況在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中也很普遍,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國際實習和工作經驗的大量中國“裸歸”回到國內,與應屆大學畢業生爭奪工作崗位。 而且,《白皮書》顯示的留學歸國人員的薪酬待遇,比想象中的還要低。月收入在10,000元人民幣以下的,高達82%,而10,000元至30,000元之間的只有15%。 顯然,中國仍然是海歸首選的職場目的地,一方面是中國經濟仍處于相對活躍的階段,機會更多;另一方面,中國留學生在純粹的國際職場打拼,仍存在不小的難度。 但無論如何,教育與工作的關系中,教育對工作的促進作用相對滯后,并不存在太多立竿見影的好處。但畢業后沒有進修的動力,職場的提升一定會遇到瓶頸和困難。我認為,工作是階段性的,而教育應該是終生相伴的。 【活動鏈接】http://t.cn/RKaWd29 【活動一】海量優惠券 買就滿減 【活動二】下載考試點APP 立得新人禮包 【活動三】砍價活動 砍到滿意再付款 【活動四】樂享真題 正版考研真題免費拿 【活動五】抽獎活動 手機等你拿 【活動六】全網視頻課程 三天免費暢學 【活動七】神秘活動 靜待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