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考研政治必背考點: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摘要]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考試點】考研視頻24-25日暑期大促!全網五折!話不多說趕緊選課!
【選課鏈接】http://t.cn/RKgfwAF
三大改造的背景
首先,經過三年艱苦奮斗,國民經濟已基本恢復。這就要求國家社會形態應擺脫新民主主義社會這種過渡性質,而逐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其次,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的主要矛盾,它們之間的斗爭日趨激烈,這就需要國家進行適當的政策調整,在保證工人階級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徹底解決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矛盾。
最后,這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民主主義經濟中既包含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因素,又包含了非社會主義的因素。但總體來說,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和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占據了領導地位,它們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方向;相反,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則是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有益的補充,居于次要的地位。總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社會發展大勢所趨。
三大改造的結果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發展速度過于迅猛,工作過于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三大改造的意義
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并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