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從基礎積累開始
[摘要] 事物的認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不同經歷、年齡、性別、富貴等各個階層的人有不同看法,不同的認識層面決定著不同的執行力度。
事物的認識,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不同經歷、年齡、性別、富貴等各個階層的人有不同看法,不同的認識層面決定著不同的執行力度。但是認識事物的程序基本上是一樣的,往往從基本概念層面著手,深入淺出得分析各個要素的概念及使用環境,最后判定觀點是否正確或適合自身需要,最終給出正確或錯誤判斷結論。本文基于上述考慮,從專業角度討論“研究生,從基礎積累開始”這一話題。
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研究生”是一個比較容易讓人混淆的概念,未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層面的人一般將研究生認定為比本科層面高一級的大學生。實際上,研究生劃分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由于長期的簡練化表達,社會上約定俗稱地將碩士研究生簡稱為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為教育的最高層次,一般尊稱為Ⅹ博士。本期討論的研究生即為簡稱的碩士研究生,若果范圍再放小一點,筆者更傾向于針對工科類研究生。
談起基礎,首先想到的也許是勸學篇中的詩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至江河”,這是大多數人普遍認可的規律,針對研究生而言,日常生活或學習中,更應該注重那些“基礎”呢?要討論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基礎積累(目標導向)?需要什么基礎知識?具體積累什么樣的基礎知識或技能(探索要素)?怎樣基礎積累(實現方法)?下文就按這個順序依次討論吧。
為什么要基礎積累?
這個問題的解答,也許大家都感覺很容易,最常用的答案是為了將來的成功,可是,有多少人想過,簡單而又穩妥的成功途徑在那?你現在的積累是為了近期的成功(三年買車,五年買房……),還是二十年后的成功(成為政府管理高級干部、著名學科與技術帶頭人、企業領導者抑或著名作家)? 這是基礎積累的前提,是方向性問題,只有確定了相應的目標,方能進行相關的準備。否則,只能稱得上是盲目積累,對將來的工作可能無助。
需要什么基礎知識?
這是一個本源問題,在個人的事業發展方向確定以后,你也許在思考個人理想中的那種成功,需要什么樣的潛質、素質和能力?遺憾的是,在最開始的階段,由于沒有師傅的策劃和指導,沒有確切的實現步驟,只能沿著自己“自以為是”的路摸索著著向前走。
對于一個知識儲備遠遠不夠,社會歷練尚淺的在校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最好的基礎積累就是知識、閱歷、交往,只有通過這些元素的大量積累和具體實踐,慢慢的你才會發現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將來可以從事的工作性質,才能真正意義找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所在,畢竟還年輕,各方面還很不成熟,認識事物的深度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等方面,遠遠不足。所以,個人覺得在真正意義的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確定之前,首先要進行大量的知識、閱歷等的儲備,當這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找到興趣之所在,在與本行業、本專業的優秀領袖、大家等帶頭人的教誨和指導下,你會慢慢總結促成他們成功的重要元素,然后,跟著學習,慢慢實踐。《求學·考研》雜志
在這種方向性的宏觀發展問題上,個人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在校學生的機會,當有大師或大家來校講座時,爭取每次都去,不論他是經濟學家,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型民企老總、大學著名教授、國有企事業單位技術骨干等等,只要去聆聽,總是會得到一些啟發,這些優秀人士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學習心得會讓你望塵莫及。
對在校研究生從事工作的理解
客觀地說,碩士生在校期間從事的“研究”工作并不像常人想的那么深奧和復雜,對于一個在本專業剛剛有初步了解的學生(本科階段一年多的認識教育)而言,很難談的上創新,尤其是理論創新,因為理論創新往往是建立在大量的實際基礎上的,在實際中發現問題,然后思考、實驗、總結反復的過程,才可能出現一定的創新點。
碩士生在校期間從事的工作性質大體上可以分為“實驗類”和“非實驗類”兩大類,前者包括的典型學科有:車輛工程、土木工程等眾多工學下設的二級學科,以及理學下設的化學、地質學,以及醫學下設的藥學、中藥學等,需要指明的是,并不是所有這些二級學科都有做實體實驗,主要看你的主要研究方向,很多小方向都是些理論性問題的話,一般的方法是做仿真實驗。另一大類“非實驗類”研究生,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社科類學科和絕大多數的理學二級學科,這些學科的研究生絕大多數在從事一些基礎的理論研究,他們沒有所謂的實體實驗室,而是在某某研究所的光芒下,進行著大多數的文字匯編及整理工作。《求學·考研》雜志
這兩類研究生工作流程大體上市一樣的,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工作的研究思路、具體的技術路線(工程類特有,社科文史類的成為寫作思路),然后按部就班地操作。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很多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及時向導師匯報,或者請教課題組的其他老師或博士、自己查閱相關資料,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問題解決。
積累什么樣的基礎知識或技能?
當學業完成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你會突然間發現在校期間學的很多東西,尤其是教科書上的那套理論基本上排不上用場,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卻不能否定在校期間你的學習能力。實際上,在校期間最重要的一種技能就是養成會學習、好學習的習慣,以不變應萬變,結合個人學習和工作經歷,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 培養學習興趣
先哲們常講“格物、致知”,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但是卻很少人能做到,就其原因是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正如上文所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愛學習,越是懂得如何學習,如何積累相關知識。對于一個學識尚淺的在校生,尤其如此,還是那句真理,靈感是建立在大量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的,所謂厚積薄發。《求學·考研》雜志
2. 養成良好學習方法
隨著因特網、3G網絡的發展,信息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多,僅僅在課堂上聆聽老師教誨,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勢單力薄。對于研究生而言,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參加在校內舉辦的學術講座、每年的研究生年會,在老師空閑時,當面請教等。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同學將課余用在了打游戲、瀏覽網頁上,除了沒有學習興趣所致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本文將重點討論一下利用網絡學習的方法。
(1)瀏覽本行業經典網站
根據網站的從屬關系,可以分為本行業學術團體建立的(以交通類專業為例,比較好的網站有:城市交通、中國交通技術網、交通資源網等),本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網站(如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等),本行業著名的研究院所、事業單位網站(北京交通研究中心、上海綜合交通研究所等),政府網站(深圳市規劃局、北京市交委等)。這些網站一般包含本行業最新的實踐、研究等相關動態,可以比較全面、及時地把握最新行業發展方向。
(2)下載自己感興趣的資料或精品課程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著名高校等眾多教育、科研單位會在獨自的網站上提供眾多的本行業、本學科最新研究成果。以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為例,該網站提供了眾多的校、市、國家級精品課程,是很好的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