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次,博士讀7年,他用實際行動證明:有志者,事竟成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576027530
這個世界,天才少有,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是想象中那么聰明。然而古人云,勤能補拙,只要持續在一個領域深耕,即便是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聰慧,也能總結出相應的經驗,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只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堅持。
考研3次,博士讀7年
薛其坤,這個名字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或許并不熟悉,但是如果給大家介紹他的任職情況,你可能會肅然起敬。
中科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當然他的任職不僅僅是這些,但是這其中不論哪一個職務都是相關領域頂尖的存在,讓人欽佩不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事,薛其坤的求學經歷其實并不平坦。
薛其坤或許并不算我們心中所定義的天才,但是他確實是一個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努力與堅持,從而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人。相比之下,我認為他的經歷更值得我們學習,也有可能被模仿或復制。
1980年,薛其坤考上了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不得不說那時候能夠考上大學的都不是一般人,至少也算是各地的佼佼者。
在山東大學,薛其坤度過了4年的大學時光。在這4年里,他沒有選擇虛度,而是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爭取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4年時間轉瞬即逝,而擺在薛其坤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么就業,要么繼續深造。
在當時大學生極其稀有的年代,就業根本不是問題,而且還是眾多企業搶著要。然而這個選擇在薛其坤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他要考研深造。
然而他自己或許沒有想到,他的考研經歷會那么的坎坷與不易。
薛其坤累計考研3次,第一次高數只考了39分,第二次物理只考了39分,不知為何,總感覺這個39分和他有緣似的。
面對這樣的考研成績,很多人或許早已放棄,畢竟39分的成績不能算一般,只能說較差。但是薛其坤并沒有就這樣認輸,他始終相信事在人為,他也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實現心中的夢想。
第三年,他再次參加研究生招生考試,不過這一次他發揮出色,成功考入了心儀的中科院物理所,開始了他的科研學術生涯。
如果說考研3次是對他的第一次考驗,那么讀博7年便是對他的第二次考驗。我們都知道博士屬于“進去容易出來難”,博士畢業門檻很高,以至于部分學子最后可能花了幾年時間卻依然難以畢業。
當然也有一些人比較聰慧,很早就能滿足博士畢業條件,提前畢業。而薛其坤顯然不屬于這類人,他總共花了7年時間讀博,但是讓人佩服的是,他中途并沒有選擇放棄,也沒有選擇將就與妥協。
最終他所取得的成績也向我們證明了他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拼命三郎”
薛其坤有一個習慣深得大家欽佩,哪怕他已經獲評中科院院士,在清華大學擔任要職,但他依然堅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只要是工作日,每天早上7點前就會到實驗室,知道每天晚上11點之后才離開。所以大家送給他一個外號“7-11院士”。
也正是薛其坤這種“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方式,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榜樣,科研學術這條路并不容易,只有堅持不懈,持續付出才能取得讓人矚目的成果。
諾獎級成果
2013年,對于薛其坤而言意義重大。那一年,薛其坤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世界難題,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該發現經整理成論文之后,便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一經發表便引發學術界震動,由此可見這一發現的重要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對于薛其坤的發現給予了這樣一個評價:“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由此可見該發現對于科技進步有著怎樣的推動作用。
履歷耀眼
如果單純關注薛其坤的履歷,你會發現他的履歷十分耀眼。37歲擔任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43歲當選中科院院士,51歲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58歲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期間獲得的榮譽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一切光鮮履歷的背后都是他不為人知的默默付出,每一個榮譽得來都不容易,但是薛其坤憑借著一股拼勁與韌勁,實現了從一個考研3次的失意青年向專業領域領頭人的轉變。
結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并不多,但是確實有那么一些人憑借著自己的堅持與努力,實現了心中的夢想。我希望將來這份名單中也有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