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印發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這些高校有望沖刺“雙一流”
[摘要]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780802910
近日多省印發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均提到省內“雙一流”高校建設目標及規劃,一起來看:
廣東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規劃》中提到,推動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6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范圍;著力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高校;推動更多港澳高校到廣東辦學。
推動6所高水平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
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整合優勢資源,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進入國家“雙一流”計劃的高校予以持續支持;推動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范圍。
深入實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振興計劃和特色高校提升計劃,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升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
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建立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相匹配、優勢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
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若干全面支撐全省“雙十”產業集群的重點學科群。
加快構建高校分類分層發展體系,建立健全分類指導、分類發展、分類評估機制。
著力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高校
提升廣州、深圳地區高校建設水平,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核心引擎。加快推動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廣州交通大學等高校,著力建設一批與 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海洋經濟、智能經濟、大健康等主體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高水平國際化高校,打造集協同育人、科研、服務于一體的新型智慧中心。
支持珠三角其他城市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快籌設大灣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高校,促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服務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能力,增強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支持汕頭加快打造區域教育高地,支持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校集群,推進汕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相關高校重點圍繞海洋科學、生物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生物醫藥等學科專業領域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服務沿海經濟帶地區承接重大產業。
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建設韶關學院等符合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應用型高校,增加優質學位供給,著力培養基礎教育、旅游文化、醫療健康、生態產業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
推動更多港澳高校到廣東辦學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加快打造高水平、開放型、國際化高等教育資源聚集高地。
大力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加快推動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港澳高校來粵辦學。
深化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支持港澳高校在粵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和轉移轉化創新成果。支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與港澳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
穩步擴大廣東高校招收港澳臺僑學生規模,實施廣東高校招收香港副學位畢業生升讀本科,鼓勵港澳優秀學生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高校進行短期訪學。
加強粵港澳資歷框架合作,探索粵港澳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
支持粵港澳高校聯盟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建設,鼓勵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的人才聯合培養。建設粵港澳姊妹學校(園)平臺,推動大灣區基礎教育協作發展。
福建
近日,廈門市政府印發《廈門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2021-2025年)》。其中提到,推動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廈門理工大學”。支持廈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等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
此外,《規劃》明確了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指標,其中:“十四五”期間要增加32萬個學位,比“十三五”增加15萬個;滿足人民群眾對普高需求,2025年預計普高錄取率將從現在的58%提至65%等。
《規劃》中涉及高等教育的部分如下:
支持廈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等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
推動廈門理工學院更名為“廈門理工大學”。
推進廈門醫學院建成區域一流的高水平應用型醫學本科高校。
力爭引進10所境內外一流高校到廈門聯合或獨立開辦與廈門產業高度相關的應用型學科院所。
推動廈門大學等研究型大學培養科技創新前沿的領軍人才,構筑各類創新型高水平人才聚集地。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帶動本科教育創新發展。
推動在廈高校一流科研創新體系和科研成果轉化園區建設。重點支持高校建設一批國家級高水平科研創新載體,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支持在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繁榮發展,建成一批在國內領先的學術高地、創新平臺和智庫。
重慶
近日,《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印發。
在高等教育方面,《規劃》提出:
實施高校布局結構優化調整
引進5所國內知名院校來渝合作辦學。推進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長江生態環境聯合研究生院、重慶中醫藥學院、長江音樂學院建設。
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
力爭新增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所,建成高水平“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特色高校12所,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20個。力爭新增2—3所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3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3所學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理工農醫類專業在校學生比例提高到60%。
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專項
力爭新增國家一流學科3個,建成265個市級重點學科、50個左右市級一流學科、50個“人工智能+學科群”。
實施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200個,國家一流課程200門。新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以上。
云南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云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支持云南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著力提高建設成效;推動昆明理工大學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全力支持冶金工程等創建世界一流學科;支持有條件的應用型高校積極開展碩士點培育和建設,支持昆明學院更名大學。
《發展規劃》明確,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推進“1+1+N”建設行動,支持云南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著力提高建設成效;推動昆明理工大學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全力支持冶金工程等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實施云南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在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中,遴選建設一批省內一流大學。充分利用和依托國家西南高等教育創新綜合平臺輻射引領作用,與國內高水平大學共建共享優質教學、科研和人力資源,協同開展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和科技創新。通過加強與港澳臺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助推“雙一流”建設。
加快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建設。持續推動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推進“一州市一校”工程,實施“省—州市—高水平大學—應用型本科”建設工程。完善云南省應用型高校聯盟體制機制,提高應用型高校對所在州、市行業產業的服務能力,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開展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應用型高校。支持有條件的應用型高校積極開展碩士點培育和建設,支持昆明學院更名大學。
江西
10月21日,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江西省“十四五”期間“雙一流”建設實施方案》和《江西省“十四五”期間“雙一流”建設實施辦法》。文件提到,江西省財政統籌安排30億元資金支持南昌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至少新增1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
山西
2021年8月26日上午,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各專項規劃系列解讀新聞發布會之第十一場發布會上,省人社廳、教育廳有關負責人描繪了“十四五”期間我省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改革發展的“路線圖”。
《規劃》明確提出,我省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和中北大學率先發展,爭先進位,提升綜合實力,打造高等教育發展的“旗艦店”“領頭雁”。推動其他新建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面向區域和行業發展需要,培養“留得下、用得上”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陜西
3月1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印發《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全文。
對“雙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明確目標:推動3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爭先進位;支持西北大學等高校沖擊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左右高校沖擊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成5所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6所一流民辦高校,扶持50個左右優勢特色學科。
河北
11月2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圍繞“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實,河北省以一批重點工程為抓手,著力推進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家“雙一流”建設總體部署,堅持扶強、扶優、扶特、扶需,聚焦優勢學科,突出支持重點。大力支持河北工業大學先進裝備工程與技術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部省合建河北大學加快建設燕趙文化、生命科學與綠色發展優勢特色學科群,支持燕山大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建設,爭取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序列。支持其他高校優勢學科提高創新水平,增強服務能力,努力爭創一流。支持石家莊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推動在石高校加強“雙一流”建設,增強辦學實力,提升辦學水平。
《規劃》部署建設好雄安新區大學園區,帶動更多高端高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匯聚,形成高等教育新高地。按照國家關于在京高校疏解的總體安排,結合雄安新區規劃布局和建設時序,全力做好在京高校疏解承接工作,積極承接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區疏解。
依托京津冀高校創新發展聯盟,推動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等省內骨干高校與清華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師資共享、教育教學、聯合培養、智庫建設、產學研合作等多個方面開展深層次交流合作。
根據規劃,到2025年,河北將基本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省。
湖北
近日,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中提到:
促進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部委屬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支持2-3所省屬高校實現一流學科重點突破;大力發展高水平本科教育。
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
推動構建與我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空間布局。
優化提升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鞏固武漢市全國科教中心地位,在武漢長江新區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大學城,推進圈內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
培育提升“宜荊荊恩”“襄十隨神”高等教育南北兩翼,支持域內高校提升辦學實力。支持襄陽市、宜昌市引進國際國內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創新研究院,組建“兩翼”高校合作聯盟。
分類推進“雙一流”建設
落實省部共建機制,優化條件保障,提供優良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促進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部委屬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更好融入湖北高質量發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高等教育強國中發揮更大作用。
整合資源,加大扶持,支持2-3所省屬高校實現一流學科重點突破。實施“部省高校對口支持合作計劃”,建立在鄂中央部委屬高校與省屬重點建設高校對口幫扶機制,實現聯動發展。
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學科建設,繼續實施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研究生工作站。
大力發展高水平本科教育
堅持以本為本,實施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工程,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新時代本科教育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加大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和“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深入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
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推進本科高校院(系)實現實驗教學和實習實訓“一院一中心一基地”。
堅持以評促建,做好新建本科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和新一輪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開展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醫學類專業認證、師范類專業認證,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建強高校基層教學組織。
廣西
10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勾畫未來幾年教育藍圖。
《規劃》提出,加快推進高水平高校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通過政策扶持、協同創新、國際合作等途徑躋身國內同類一流大學行列。深入推進“部區合建”廣西大學,加強“省部共建”高校建設。支持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醫科大學建設國內同類一流大學。
《規劃》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動一批高校和學科達到或接近國際國內一流水平。繼續實施廣西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分層次支持建設60個左右高水平學科。落實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和課程建設“雙萬計劃”,重點支持建設150個國家級、315個自治區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同時,《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南寧教育園區和桂林高校集聚區建設,支持在高等教育資源薄弱的區域設置高校。促進高等教育布局與產業布局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銜接,支持建設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工學、農學類應用型高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上海
7月21日,上海市市教委聯合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印發《上海市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滬教委科〔2021〕21號)。按照國家和上海總體部署,上海市將持續深化并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上海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方案給出了新的建設目標:到2025年,若干所高校進入世界一流行列,25 個左右的學科領域(方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國內一流前列,更多地方高校和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更多學科進入國內學科前 10%,更多專業和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課程。
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上海市給出的實施方案中重點給出了三點重大舉措。一是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二是持續推進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三是全面推進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
浙江
7月2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到,支持浙江大學打造世界一流大學,支持西湖大學開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等加快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等;加快推進中法航空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建設;鼓勵高校與國際高水平大學開展合作辦學;推進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建設;2025年目標新增一所“雙一流”等。
與此同時,在6月24日舉行的《浙江省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支持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打造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支持省重點建設高校創建雙一流大學,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支持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到2025年高水平大學數量要達到12所,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的學科行列。
安徽
4月21日,安徽省政府網站全文發布了《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綱要》指出,“加快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調整投入方式,促進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辦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支持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等高校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積極引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皖設立分支機構,擴大‘雙一流’建設高校招生規模。
《綱要》還提到,加快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完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應用型高水平大學、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標準,依托省部共建、省市共建,分類建設一批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富有特色和競爭力的高校,推動符合標準的學院更名為大學。
遼寧
近日,《遼寧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印發。提出五年內新建300所左右公辦幼兒園,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100%,建設2所世界一流大學和100個左右支撐遼寧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到2025年,實現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供給,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高質量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規劃》從八個方面明確具體發展任務。
一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完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壯大建強學校思政工作隊伍,構建一體化思政工作新格局。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學生健康素養,推進法治、生態文明和國防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二是大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三是補齊全民學習終身教育體系短板,加快完善特殊教育,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完善繼續教育體系,推動開放大學轉型發展。
四是增強服務振興發展能力,優化教育供給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提高服務“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戰略能力,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五是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補齊鄉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短板,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教師地位和待遇。
六是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打造東北地區教育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心樞紐,推進國際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深入實施“留學遼寧”品牌計劃,完善出國留學服務管理體系,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發展。
七是推動智能時代教育變革,打造一體化數字教育服務體系,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八是深化重點領域教育綜合改革,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民辦教育改革發展,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
高等教育方面,《規劃》提出,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支持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11所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大學。
支持遼寧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沈陽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理工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能源學院。
建設20所左右高水平應用型大學、100個左右支撐遼寧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1000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